韩玉虎&张岩双个展研讨会|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展(第四回)

Rosis 时间:2018.1.8 阅读:322

2017年12月15日下午,韩玉虎、张岩双个展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雅展厅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教授,特邀嘉宾《艺术收藏》杂志主编贾廷峰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办公室主任潘承辉老师、《东方艺术·书法》主编谭振飞先生、导演兼艺术策展人韩祺女士,及参展艺术家韩玉虎博士、张岩博士共同参与研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老师担任研讨会主持,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与对谈。

展览现场

研讨会合影
首先,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嘉宾介绍和开场白,表达了研究生院对博士生双个展的办展初衷以及期待。随即本场研讨会的参展艺术家韩玉虎、张岩,对个人创作想法及参展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讨论。

张岩(参展艺术家、博士)
关于个人书法作品的创作,张岩认为,书法创作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汉字造型的研究。随着书法生态的转换,目前,书法已经退出了实用领域,不能称之为一种实用的艺术了,书法评价的标准也因此从实用转向视觉造型艺术。所以,视觉造型评价的范畴、方法和理论,同样也可以应用于书法的欣赏。在书法中,每一个字的汉字的造型,包括汉字的开合、浓淡、干湿、方圆大小以及线条与块面的对比,都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己的特点再创新。但与此同时,如何对造型尺度进行把握,这也需要艺术家更多的思考。另外,书法工作者除了有对各种书体创作能力的要求,还需要有绘画及篆刻的掌控能力,达到书、画、印三者融会贯通,互相借鉴。就山水画而言,张岩认为笔墨语言与构图处理也是创作中始终需要关注的。如何用传统山水画水墨语言来探索表现现代景物的图式?如何在虚实相间中烘托画面主体、营造想象空间?如何把握画面章法松紧及用笔轻重?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韩玉虎(参展艺术家、博士)
韩玉虎认为,日常的书法形式构成与造型训练,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日常习作”与“书法创作”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他关注的焦点。所以,近一年来,他的作品主要着眼于草书的研究与创作。相较而言,他认为此前对于篆、隶、楷书三者的长期临摹和创作整体上都趋于静态,而草书则需要更多的创思,更为接近艺术创作。对于本次展出的两组水墨作品《向徐渭致敬系列》及《存在与虚无系列》,韩玉虎谈到,徐渭开创的大写意是最能体现“以书入画”的一种特殊类型和面貌,而“存在与虚无”则是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克兰作品的水墨之思,二者都是其对现代水墨的体认和探索。此外,篆刻作品也构成了此次展览的一部分,他认为,对于篆刻,首先是要突出篆写的能力,这里的篆写是指字法的高度提炼,而刻法的表现只是最后一步。最后,书法、绘画、篆刻都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艺术家需要肩负起传承中国书法传统的使命,以达到更多的进步。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书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振中老师从博士生导师的角度,对教学观摩系列展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参展的博士生的努力及其对书法艺术可能性的探索精神提出了高度赞扬。但同时指出,书法并非写字好、写好字那么简单,随着艺术与科技、人工智能的兴起,时代注定将会淘汰所有落后的东西,就像艺术史,永远仅保留伟大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于二位来说,成为一个当代的书法家或许简单,很多人都这样做了,但未必值得成为终身目标。然而,怎么样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的、动人的、与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并列而无愧的文字作品?答案是感染力与可品读性,如王羲之,真正震撼人心力量的作品是百看不厌的。对此,邱振中老师给出了几点意见:首先,基础知识需要深入了解,可以不全面,但是必须钻研出高度。不论哪个时代都能发明出新的技法、新的内容;其次,对什么是书法创作进行一个彻底的反思。它绝对不是开始时那种朴素的、深沉的单纯对古人技法的描摹,而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个人状态的淘汰、升华与凝结的高妙境界。再次,借鉴同样重要。若能碰到一位伟大的老师,在学习中找到一种自己的模式、运动节奏、书写用笔方法与结构,并将之融合在一起,无疑是幸运的。最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潘承辉(中央美术学院办公室主任)
潘承辉老师则结合多年在央美的学生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对研究生院的教学观摩展系列进行了新的定位。第一是在学术压力下,提前带领博士研究生进入创作状态。博士生不仅面临理论研究的梳理和思考及论文的写作,同时更要面对专业创作难题,在这个角度来说,展览有效地充当了敦促的角色。第二,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的成立,是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层次提高的一次教学改革,将博士观摩系列展纳入教学机制中,不仅是一次教学探索,更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第三,就展览本身而言,其无疑对外树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品牌。尽管存在压力,但回到人才培养这个本体来说,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陈琦(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老师针对博士研究生论文和创作的关系,提出了“问题意识”一词。所谓“问题意识”,是在长期的创作或者研究当中,在对很多现象及现象背后的关联产生疑问的情况下逐渐生成的。一个问题的产生,不仅是提问者的兴趣所在,同样也意味着现有知识系统及其研究的缺乏。因此,通过产生的问题,自然而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博士研究生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的阶段性过程。此外,如何成为艺术家?如何做艺术研究?陈琦老师提出,首先要有坚实的基础,根基的坚实与稳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高度。其次,对前人在这个领域所做过的、所达到过的高度进行研究与探索,不管是横向或是纵向,摸索到艺术领域的边界,并最终超越这个边界。

贾廷峰(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艺术收藏》主编、艺术策展人)
作为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贾廷峰老师首先从一个以当代水墨为主的艺术机构的创立与坚持谈起。他认为,尽管当代艺术遍布世界各地,但是终究还是处于西方占据中心话语权的阶段,在此种情况下的中国艺术未来的尊严何在?作为从文字出发、从书写出发的当代水墨,它很有可能将扮演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平等对话的一个出口和通道。所以,如何将我们古老的传统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如何在传统水墨中融入全新的生命立场和原创的艺术语言,这是当代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难题。弘扬当代水墨,不仅仅是一种材质,更是一种水墨观念,是中国人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点至关重要。而对于现今书法艺术创作而言,贾廷峰老师指出,中国会写字的人遍地开花,真正的书法家却寥寥无几,二者之间差距颇大。但若跨过这一步,想继续深入思索,有时知识和经验有可能成为阻碍,这就需要回到大自然中,寻找与捕捉艺术的感觉和表现形式。中国不缺一个学究,缺的是独立创造的、有人文关怀的当代艺术家。

谭振飞(《东方艺术·书法》主编、文化部书法艺术中心秘书长)
谭振飞老师坦言,他是从一个媒体的角度来看这个展览的,而今天这两位博士生的创作也一直是他所关注的对象。就二者而言,其共同之处就是完整接受了美院书法专业本科、硕士的学习,并继续攻读博士,对于美院书法专业的教学来说,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另外,二人基础训练之完备,从篆、隶、楷、行、草到绘画、篆刻几项皆为全能,也不多见。单就个人作品来说,韩玉虎的艺术敏感度极其强烈,之前他硕士毕业作品展示的是大篇幅的中楷和篆书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基础训练的证明,而这里展出的草书及水墨作品,无疑是他对未来方向的一次尝试。与之相比,张岩的展示内容更加全面,从书法、篆刻到山水,更多强调了她本人对各种书体及书、画、印三者的创作把控能力,这种全面的能力也彰显了其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韩祺(导演、艺术策展人、艺术家)
艺术家兼策展人韩祺老师,一方面先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观物取象”谈起。她认为,作为出自于《易传》当中的系辞,这四个字无疑是带有中国哲思的艺术创作的一种关照。而书法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说如“观物取象”般仰观俯察的关照方式,及其所包含的中国哲思,对书法的艺术创作的启发值得我们关注。另一方面,从美育的角度来谈,我国最早提倡美育的是孔子,之后孟子提到了“人格美”,一直到近代,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代宗教”说。美育作为现在教育的紧迫方面,比具体知识的获得和提升可能更为困难,因之无法用分数或者秒数去衡量。因此,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更多的考虑到日常社会,考虑到美育的社会担当,这点也是需要注意的。

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结语:
展览旨在作为一个窗口,以窥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在艺术求索过程中对艺术语言、形式张力的感知与思考,以及对自我的挖掘与塑造,在于时代的交流中书写个人语言、展示集体风貌。以这次展览为起点,我们也将进一步探索,逐步建构中央美术学院实践类博士生教学观摩精品展系列,并入中央美术学院实践类博士培养的重要(必修)环节,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本文图文编辑:胡祎祺

 

推荐相关信息

回到顶部